潛龍躍鏈 :XRP的崛起之路
在區塊鏈的神話洪流中,比特幣是先知,以太坊是祭司,而XRP,則像那個被遺忘卻手握秘鑰的信差,孤身奔走在銀行與未來之間。
XRP的誕生,並不來自反叛,而來自合作的企圖——它要打開傳統金融的厚重城門,而非焚毀它。2012年,由Ripple Labs創辦人Chris Larsen與Jed McCaleb等人創立,XRP不是建立在挖礦機制之上,而是以共識協議(Ripple Protocol Consensus Algorithm, RPCA)為核,意在用近乎即時的跨境清算,取代既慢又昂貴的SWIFT系統。
比起比特幣「去中心化」的純粹理想主義,XRP更像一位實用主義者,它不追求取代央行,而是想成為它們的朋友。
2017年底,XRP從每枚0.006美元,狂飆至歷史高點3.84美元,短短一年漲幅超過60,000%。那一年,市場發狂,神話誕生。
但這場夢太過明亮,迅速引來寒冬。2018年起,加密市場全面下滑,XRP亦自高處墜落,暴跌逾90%,回落至0.3美元以下。2020年底,一紙SEC起訴書宛如雷擊,指控Ripple公司非法發行未註冊證券,導致XRP在48小時內下跌超過60%,Coinbase、Binance.US 等多個交易所將其下架。
Ripple高層Brad Garlinghouse與Larsen成為美國證券法的被告,其品牌信任幾乎崩盤。
這場官司拖延三年,直到2023年法庭初判XRP不完全屬於證券,才讓其價格自低點回升至0.7美元,但遠未重返榮耀。Ripple也一度試圖轉向亞洲與中東市場,尋找新機會之門。與此同時,以太坊憑藉DeFi與NFT成為區塊鏈的開發平台霸主,比特幣則持續鞏固其「數位黃金」之位,甚至被美國前總統川普(Donald Trump)於2024年選舉期間表示:「比特幣將列入美國戰略儲備資產(strategic reserve asset)候選之一。」這一句話,猶如摩西舉杖,為比特幣鋪平神聖的法理之路。
XRP的命運更顯複雜。它不像比特幣那樣去中心化,也不像以太坊那樣多樣與開放。它被批評為「太中心化」——總量1,000億枚中,一大部分由Ripple Labs掌控,引發外界對其價格操控的質疑。
然而,XRP也不是無用之地。它被多家銀行及跨境匯款平台(如Santander、MoneyGram)試驗,用於替代現有的跨境清算架構。它的每秒交易數(TPS)遠高於比特幣與以太坊,手續費低至千分之一美分,交易確認時間僅需3至5秒。
與穩定幣(如USDT、USDC)相比,XRP不像它們背後有法幣儲備支撐,而是一種獨立價值轉移媒介。它更像跨境支付的燃料,而非價值錨定的存儲單位。
在新金融架構裡,XRP或許不再是舞台中央的光芒,但它仍可能成為背後連結世界的樞紐。特別是在CBDC(央行數位貨幣)興起的時代,Ripple正積極向各國推廣「XRPLedger為CBDC平台基底」的方案。若成功,XRP將不再只是投資標的,而是基礎設施。
它的未來命運仍未確定。若Ripple成功在監管沙場中勝出,並廣泛被採納為CBDC橋樑,XRP將重回資產高地;若失敗,它將淪為歷史的備註,被新一代Layer-1或Layer-2取代。
從高飛的神話、法律的鞭打、金融機構的暫時擁抱、到技術的穩健與懷疑——XRP的故事仍未寫完。但正因為它曾跌得深,才有資格被市場再次審視:它是棄子?還是即將轉正的中介之王?
未來數年,加密世界的角色與規則將重寫,而XRP或將再次證明:被法律擊傷的,不一定會被歷史遺忘。相反,它可能正走在下一次金融革命的側翼。